使用帮助|同笑同流泪,我们的感受如此相似
本报记者洪俊杰 使用帮助
对竹内亮的专访,是在他位于南京秦淮区公司的二楼一角进行的。留着卷发、小麦色皮肤的竹内亮走了进来。
“有些人觉得我是网红,有些人觉得我是纪录片导演,有些人觉得我是国际友人,(这些评价)都可以。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。我是纪录片导演,我装不了自己。如果自己都不真实的话,就没有人看我的片子。”或许听到过一些不同的声音使用帮助,竹内亮直言,“不想被贴标签”。
竹内亮如今再度走入公众视线,是电影《再会长江》。
6300公里路,四个人一辆车,足足开了两个多月,《再会长江》记录下长江沿岸十多年间的变化和进步。这是竹内亮2010年拍摄《长江天地大纪行》的续篇。那次拍摄给他留下一些遗憾,比如时间有限,当时媒体签证只能在华停留两个星期使用帮助,因此不得不往返多次;再如,没能真正走到长江源头拍到“第一滴水”。这些不满意,成为竹内亮重走长江的动力。
《再会长江》在日本公映时,台上竹内亮旁边站着藏族女孩茨姆。在《长江天地大纪行》中, 星欧注册登录服务中心她是大凉山深处抱着小羊羔的腼腆女孩, 大众注册登录服务中心到了《再会长江》竹内亮再去找她时, 卧龙注册登录服务中心她已经成了当地民宿的老板。
“我邀请她来日本使用帮助,杏宇注册登录服务中心她也很想了解日本的民宿管理经验, 摩登7注册登录服务中心于是答应了。”竹内亮很感慨,“算是缘分。我改变了她的一生,她也改变了我的一生,改变是互相的。”
竹内亮说,日本普通民众通过媒体了解中国,新航由于受西方媒体影响,当地对中国报道以负面为主。在中国则会有人问他:“高仓健还好吗?山口百惠还好吗?”这让竹内亮很惊讶,这些都是上一代的影星,中国民众对日本的认识仍停留在他们身上。
“信息无法‘更新’,这样太可惜了。”竹内亮注意到,《再会长江》在日本上映之初七成观众是华人,之后慢慢变成七成观众是日本人,那些不关注中国、但爱看电影的日本人也走进了剧院。“他们把电影中的故事当作身边故事看。两国观众会为同一片段发笑、在同一片段流泪。原来我们的感受竟如此相似。”
记录在日中国人、在中国日本人生活的《我住在这里的理由》、走进中国企业《华为的100张面孔》、寻访中方脱贫成就的《走近大凉山》……这些年,竹内亮团队拍摄了不少关于中国的纪录片。
2015年,他执镜的《我住在这里的理由》上网播出。这一年,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5.04亿,被视作“新媒体纪录片的井喷年”。这部网络短片的若干集中,导演竹内亮一家成为主角,生活中甜酸苦辣全部呈现给观众。
半是被动半是主动,竹内亮就这样“拥抱”了中国互联网。他承认,开始接触时有点像完成任务,之后越做粉丝越多,越做越上瘾。他甚至会在南京街头挂块牌子宣传新片,相关视频被传到网上。深谙互联网营销之道的他,已将社交网络视作传播作品、维持人气、粉丝互动、流量导入的重要途径。
即便如此使用帮助,这些年来纪录片市场低迷,竹内亮无法置身事外。他将“好玩、有意思”视作拍下去的动力。“我做纪录片20多年了,拍过两三百个人了,相当于体验了两三百段人生,这么丰富的工作,怎么可能放弃呢?”